1981年,世界船王包玉刚想为大陆捐款1000万美元,但提了一个特殊要求,众人听

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-12-02 21:56:03

1981年,世界船王包玉刚想为大陆捐款1000万美元,但提了一个特殊要求,众人听后竟无人敢接,最后邓小平出面才一锤定音。   1977年,邓小平明确指出,中国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,积极走向国际市场。   在改革开放前,中国的造船业处于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困境中。   六机部和大连造船厂等中国造船企业开始进行技术改造。   大连造船厂通过改革现有设备、引进关键部件和新设备,成功地完成了船用主机的技术改造,仅用了不到500万美元的投入就实现了原本需要1亿美元的技术改造目标。   1980年,包玉刚,这位被誉为“世界船王”的华侨企业家,与中国船舶公司签订了一份重要的合同——他决定向中国订购6艘适用于湖泊航行的巨型散货轮。   为了满足合同要求,工厂必须按照国际造船标准建造一艘符合全球认证的远洋巨轮。   为此,工厂开展了严格的技术培训,解决了焊接精度、切割光洁度等一系列技术难题。   工人们甚至连夜在船台上工作,疲惫不堪时会借助钢板打盹。   最终,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奋战,中国第一艘国际标准的远洋巨轮——“长城”号终于建成。   长197米,宽23米的“长城”号通过了英国劳氏船级社的严格检测,测量误差几乎为零,这一精确度令欧美的造船专家都为之赞叹。   1981年,“长城”号顺利下水并于1982年如期交付。   它首航的目的地是美国,在横渡太平洋的过程中,船体几乎倾斜至45度,但依然保持着稳定航行。   1984年,挪威船级社向大连造船厂颁发了质量认证证书。  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国家着力推动经济特区的建设,其中包括深圳、珠海、汕头和厦门。这些城市因其与海外华人社群的联系而被寄予厚望。   宁波也曾在邓小平的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。   宁波不仅地理位置优越,还因“宁波帮”的存在而备受瞩目。   “宁波帮”指的是那些走向世界的宁波商人,若这些商人能回到家乡,宁波的发展无疑将得到巨大的推动。   包玉刚父亲包兆龙是一位颇有商道的商人,长期在汉口经营生意,因此家境富裕。   包玉刚从小便在父亲的安排下接受良好的教育。   青少年时期,包玉刚常常被船只的航行深深吸引。   上学期间,他前往上海求学,后进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,学习船舶相关的专业知识。   然而,抗日战争爆发后,包玉刚并没有继续深入学术研究,而是选择了前往上海银行工作。   包玉刚在上海度过了七年光阴,尽管在银行中逐渐升职,成为副总经理,但他最终做出了辞职的决定。   包玉刚在举家迁至香港后,萌生了从事船舶事业的念头。   尽管家人,特别是母亲和父亲,都对他的决定表示反对,认为香港的船舶行业竞争激烈,不易成功,但包玉刚坚持自己的选择。   在37岁时,包玉刚终于以70多万港元购买了第一艘船。   包玉刚采取了不同于同行的策略,他将船只长期出租,而不是短期出租。   正是在这种稳妥而长远的经营方式下,包玉刚的船舶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。   1950年代,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回,全球航运成本大幅上涨,包玉刚继续扩大自己的船队。   他的船只主要负责印度和日本之间的煤炭运输,而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复苏,船队的生意也因此大幅增长。   他不仅购置了更多的船只,还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。   到了1972年,包玉刚成立了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,他的财富已经达到了百亿港元的规模。   他始终保持低调,甚至严格要求家人不奢侈浪费。   在改革开放初期,他了解到中国的变化,主动联系了当时的旅游局局长卢绪章,表示希望回国探亲。   卢绪章向中央汇报了包玉刚的来信,最终得到了邓小平的重视。   包玉刚回国后,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蓬勃发展。   他也注意到北京的酒店业存在较大差距。   包玉刚主动向中央捐赠1000万美元,用于在北京建设一座现代化旅游酒店,并要求酒店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。   虽然当时中央对于接受外资捐赠持谨慎态度,邓小平得知此事后,立即表示支持,并亲自处理此事。   1981年,包玉刚与邓小平正式会面,邓小平对包玉刚的成功经历表示赞赏。   包玉刚还在香港回归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。   作为中间人,包玉刚与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进行过多次沟通,成功促成了香港回归的顺利进行。   参考文献:[1]孙善根.包玉刚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[J].宁波大学学报(人文科学版),2015,28(4):24-27

0 阅读:544
张梁看历史故事

张梁看历史故事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