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碗“温阳固肾汤”,补脾肾、化水湿,再顽固的慢性肾炎都怕它!   《黄帝内经》里

李星锐 2025-02-07 14:36:27

一碗“温阳固肾汤”,补脾肾、化水湿,再顽固的慢性肾炎都怕它!   《黄帝内经》里提到:“肾主水,藏精,主骨生髓。” 在中医理论中,肾为先天之本,主要负责水液的代谢和精气的封藏,一旦肾气亏虚,身体就没办法正常代谢水湿,体内的精微物质也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,容易引发水肿、蛋白尿、夜尿频多等症状。 现代医学中常见的慢性肾炎、肾功能不全等疾病,大多都与脾肾阳虚、水湿瘀阻密切相关。中医在调理此类疾病的时候,往往通过温补脾肾来巩固身体的根本,采用利水渗湿的方法来缓解症状,标本兼顾方能奏效。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,他患慢性肾炎已经 5 年多了。每天早上起床,他的眼睑浮肿的像卧蚕一样,两条腿一按就是一个坑,膝盖和腰部又冷又痛,就好像泡在冰水里一样,夜尿频多达5-6次,尿中泡沫经久不散,检查报告显示尿蛋白(+++),血肌酐186μmol/L。 观其面色晄白,舌淡胖有齿痕,苔白滑,脉沉细无力。 这些症状一看就是典型的脾肾阳虚、水湿泛滥的表现,肾阳不足,身体就没办法正常气化,脾得不到阳气的温煦,运化功能也会失调,水湿就会在体内堆积,形成水肿,体内的精微物质也会随着尿液排出,从而出现蛋白尿。 针对他的情况,给他用了"温阳固肾汤"治之:黄芪、茯苓、白术、桂枝、制附子(先煎)、泽泻、车前子(包煎)、杜仲、牛膝、金樱子、芡实。 方中黄芪、白术、茯苓益气健脾,帮助脾胃更好地运化,黄芪尤擅升提升中气,白术燥湿健脾,茯苓利水的同时还不会损伤正气,它们就像坚固的堤坝一样,能有效控制水湿泛滥。 桂枝、附子温补肾阳;桂枝通阳化气,附子温命门之火,这两味药相互配合,能让阳气蒸腾起来,从而让体内的水湿自然消散。 泽泻、车前子利水渗湿,通利三焦,可以让体内潴留的水液通过小便排出。 杜仲、牛膝强腰膝以固肾府,兼能活血利水,改善腰膝冷痛。 金樱子、芡实固精缩尿,它们是水陆二仙丹的核心配伍,能够固摄下焦,减少蛋白的流失。 患者服药半月,早上起床眼睑的浮肿就消退了一大半,晚上起夜的次数也减少到了 2 - 3 次,继续服用两个月后去复查,尿蛋白降到了(+),血肌酐也回落到了 132μmol/L。半年后随访,患者面色红润,自述腰膝温暖有力,复查指标稳定在正常范围。 这个方子的精妙之处就在于,它在温阳的同时不会助长火气,利水的时候也不会损伤阴气,固摄的时候又不会让邪气滞留,整个方子可以使患者使肾气得充,脾运得健,水湿得利,顽疾自除。

0 阅读:48
李星锐

李星锐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