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,毛主席逝世,望着父亲最后的容颜,李敏悲痛欲绝,然后她强忍泪水给妹妹李讷打电话,让妹妹快来见父亲一面,李讷却冷冰冰地说:“我不去。” 毛泽东对婚姻有着独特的看法,他并没有什么门第之见,认为婚姻的选择应更注重对方的品质和人品,而非家庭背景。曾有一次,他在李讷面前提到:“对象要在下面选择,找个一般人,不要高干子弟。”李讷是毛泽东唯一一个在他身边度过童年、少年和青年的孩子,她深受父亲婚姻观的影响,因此她的两次婚姻都选择了普通人。 李讷的性格内向,衣着朴素,很少与外界打交道。她一向是孤独地生活,常常独来独往。后来,在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招待所服务员小徐的陪伴下,李讷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。小徐性格开朗,待人热情,休息时总是邀请李讷一起散步、打球,并且主动承担一些农活。时间久了,两人彼此产生了感情。 然而,李讷并不愿意让母亲参与她的婚事,因此她决定去找父亲毛泽东商量。当李讷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毛泽东时,毛泽东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。李讷的婚礼并没有奢华的场面,婚礼仪式简朴而庄重,完全符合毛泽东的风格。 婚礼在进贤县“五·七”干校的新房院子里举行,出席的人寥寥无几,只有十几位亲友。迎面墙上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,婚礼由干校校长曹全夫主持,主持人简单致辞后,放鞭炮庆祝。仪式的最后,新郎新娘向毛主席的画像三鞠躬,仪式便结束了。 新房虽然不豪华,却充满了家的温馨。洞房里只有两间普通的平房,里面的床由两张单人床拼成,没有任何过分的装饰,连一个“喜”字也没有贴。李讷婚后的第三天,夫妻二人便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,小路也随同他们一同前往。 1976年9月,举国哀恸。在北京,李敏含泪拨通了妹妹李讷的电话,恳请她前来见父亲最后一面。电话那头的李讷却以一句简短的"我不去"作为回应。这个决定背后,并非缺乏对父亲的感情,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对父亲怀有超越一切的深厚感情,加上当时她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,才让她无法直面这个残酷的现实。 要理解这份情感,需要回溯到三十六年前的延安。1940年,李讷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。在毛主席的十个子女中,只有这个小女儿有幸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。战火纷飞的年代里,其他兄弟姐妹或因战乱失散,或因疾病夭折,唯有李讷,成为了父亲晚年最亲近的孩子。在延安艰苦的岁月里,即便条件再差,毛主席也坚持将李讷留在身边。当时的延安,即便有专门的保育院,他也舍不得把女儿送去。 1947年是个特殊的年份。当时,国民党军队调集25万大军向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。在撤离延安的紧急时刻,年仅六岁的李讷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勇气。当父亲问她是否害怕空中的轰炸时,小李讷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:"爸爸不怕,我就不怕。" 在父亲去世后不久,李讷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遗产——那是父亲留给她的一些书籍。这些书籍承载着父女间的深厚情谊,也成为了她最为珍贵的纪念。在往后的岁月里,李讷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父亲。每逢父亲的诞辰日和忌日,她都会和普通群众一起排队进入纪念堂瞻仰。即便有工作人员提出让她走特殊通道,她也婉言谢绝,坚持与大家一起排队等候。 1947年,随着延安的沦陷,李讷跟随部队转移。那时她已经7岁,到了开始学习知识的年纪。然而,战火不断,生活没有稳定的环境可供上学。尽管如此,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和一些有知识的干部还是会抽空帮助李讷学习。 在那个时期,李讷和其他孩子一样,吃着大锅饭,盛着简单的一碗饭和一点菜。虽然生活艰难,但她从不抱怨,总是安静地吃完。她并不觉得生活有多苦,因为有爸爸陪伴,心里充满了快乐。一次,李讷因为调皮不小心把饭打翻了。通常温和的毛泽东看到她哭泣后,脸色严峻地对她说:“讷讷,我们要爱惜粮食,知道吗?这些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。”李讷顿时明白了普通劳动人民的不易,从那以后,她对每一粒粮食都格外珍惜。 长大后的李讷依旧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生活。她住在集体宿舍,吃学校的大食堂,周末骑自行车或乘公交回家,像其他同学一样参加劳动,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。没有人会猜到,眼前这个穿着朴素、与同学们一起生活、一起上课、一起劳动的姑娘,竟是毛主席最亲爱的女儿。 即便在困难时期,李讷也从未因父亲的身份而获得任何特殊待遇。她非常清楚国家面临的困难,也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。每当卫士们看到李讷总是饿着肚子,走路时显得无力时,他们心疼她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姑娘,常常偷偷塞给她一些零食。然而,一旦毛泽东发现了,总会严厉训斥:“你是毛主席的女儿吗?” 有一次,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外出,遇到一位厂长,厂长非常激动地对她说:“我小时候读了不少毛主席的书籍,没想到今天竟然见到主席的女儿,真是圆满了!”厂长为了表示敬意,拍着胸脯说要送他们一辆车。然而,李讷和丈夫王景清都连忙拒绝:“哪有车厂免费送车的?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恩惠。”
1976年,毛主席逝世,望着父亲最后的容颜,李敏悲痛欲绝,然后她强忍泪水给妹妹李
运赛过去
2025-02-08 18:32:03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