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健夫在 1982 年离开了我们,遗体解剖时,才发现他被癌肿折磨成啥样,胸腔肿瘤大得比心脏还夸张。
1982年6月16日,罗健夫,这位中国航天工业的科技英雄,离开了我们。
罗健夫出生于1935年,来自湖南省湘乡。年轻时,他与许多爱国青年一样,怀揣着报国的理想,在1950年15岁时就投身军旅,毅然参军。
1956年,他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,学习核物理专业。在大学期间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坚定了为国家建设而努力的决心。
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,罗健夫在大学毕业后不久,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的前身——771所工作。
这里成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科研舞台。1969年,正值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,罗健夫受命担任图形发生器的研发任务。
图形发生器是一个用于自动制作集成电路掩膜版的高精度设备,属于当时中国电子工业中的空白领域。
面临这样的挑战,罗健夫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国家急需的项目。
但问题是,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资料,外国对这种设备的技术进行严格禁运,连样机都无法获得。
作为一个原本专注于核物理研究的科学家,罗健夫几乎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供参考。
为了尽快填补这一空白,他沉下心来,投入到电子学、光学、精密机械等多方面的学习中,几乎是在书店和图书馆度过了所有的空闲时间。
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十几个小时,他疲惫时躺在地板上稍作休息,甚至有时饿了就吃个简单的馒头。
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最终在1972年,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,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981年,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开始发出警报。胸部的剧烈疼痛让他无法忽视,但他依旧坚持继续工作。
他隐瞒了病情,直到1982年初才去医院做了检查,结果让所有人震惊——他患上了晚期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,这是一种极其致命的癌症。
面对这一诊断,罗健夫不仅没有向任何人透露,甚至还要求医生不告诉家人。他唯一在意的,是自己未完成的科研工作和对国家事业的责任。
罗健夫依旧没有停下工作。尽管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胸腔,他仍然忍着剧痛,在病床上修改科研图纸,指导实验。
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的病情放在心上。病房里,他常常对同事们说:“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等完成了再说其他。”
1982年春,罗健夫的病情迅速恶化,肿瘤压迫了他的内脏,使得他的生命体征逐渐减弱。
即便如此,他依旧坚守岗位,直到他最终无法再坚持下去。此时,距离他去世已经不远了。
罗健夫的心里仍然只有一个念头:希望能够为祖国、为科研事业做出更多贡献。
直到他去世后,医生才按照罗健夫的遗愿,对遗体进行了病理解剖。结果令人震惊:胸腔里的肿瘤已经比心脏还要大,整个胸骨已经变得脆弱,触碰即碎。
医护人员看到这一切,久久无法平静,深深为他的坚持与奉献所感动。此时,他们才真正明白,这位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,承受了何等巨大的痛苦。
罗健夫的离世,不仅让航天界失去了一个杰出的工程师,也让社会失去了一个忘我奉献的共产党员。
1983年,罗健夫被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,2009年,他被评选为“感动中国人物”,2019年,又被评为“最美奋斗者”。
这些荣誉背后,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始终如一的责任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