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9年,杨宇霆为父亲举办70大寿,杨公馆内盛况空前。张学良带着30根金条、2万银元前去祝贺,但当他看到贺寿名单时却大吃一惊,此时的杨宇霆没想到,他的死期将至。 1934年2月11日,胡适在南京出席中基会第八次董事会议后,乘坐火车返回北平。在车上,他遇到了不少熟人,在与一位名叫王化一的人的交谈中,王化一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。王化一告诉胡适:“在张学良的保险箱里有两样东西,一张50万元的收条和一块银元。”王化一进一步解释说,那张收条代表了张学良曾经赞助一位日本议员参加竞选的费用,这笔50万元的资金最终因为议员的竞选失败而打了水漂。而那块银元,则与张学良“决定杀杨宇霆的关键”有关。 杨宇霆出生于辽宁的一个普通农家。虽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,但他自幼聪明好学,不甘心过一生平凡的日子。然而,他的父亲认为读书并没有实际意义,宁愿让他在家务农。看到同龄的孩子都能进入学堂,杨宇霆非常着急。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,他不惜去找家中的长辈求助,最终成功进入了私塾。 在私塾学习了一段时间后,老师发现杨宇霆的天赋远远超过自己所能教授的水平,于是将他推荐给了当地的张秀才。张秀才虽然一生未能出仕,但他深通学问,极为尊重学问和才能,便一心栽培杨宇霆,杨宇霆也没有辜负张秀才的教诲,在16岁时便中得秀才。 然而,清政府的倒台让杨宇霆的学问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,于是他选择东渡日本,前往留学研习军事。学成归国后,恰逢张作霖崛起之时。尽管张作霖背景较为粗糙,但他对读书人非常尊重,并且对有才能的人给予重用。杨宇霆在此时投靠了张作霖,张作霖立即任命他为第27师的参谋长。 1929年1月的那个午后,奉天城笼罩在凛冽的寒风中。帅府老虎厅内,杨宇霆和常荫槐正专注地讨论着军务,忽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闯入厅内,黑洞洞的枪口直指二人。 军官手中的密令在寒光中显得格外刺眼。"奉少帅之命,杨宇霆、常荫槐二人勾结日寇,阻挠国家统一,即刻处决!"军官的话音未落,密集的枪声便在老虎厅内炸响。转瞬间,两位曾在东北军中位高权重的将领倒在了血泊之中。 就在一周前,杨公馆内还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。杨宇霆为父亲杨永泰举办七十大寿,整个公馆张灯结彩,宾客络绎不绝。大门两侧高悬着大红灯笼,门庭前停满了当时最昂贵的轿车,奉天城的显贵们纷纷前来祝寿。 张学良作为少帅,自然不能缺席这样的场合。他带着三十根金条和两万大洋,乘车来到杨公馆。踏入气派的宴会大厅时,眼前的场景却让他愣住了。宽敞的厅堂内觥筹交错,宾客如云,但自己的座位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角落。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侍者递上的贺寿名单。蒋介石、阎锡山、李宗仁等军政要员的名字赫然在列,甚至还有多位日本显要的名字。这份名单揭示了杨宇霆在军中根基之深,也暴露了他与日方来往密切的事实。 这场寿宴的规格之高,在奉天城近年来实属罕见。各路宾客带来的礼金更是数额惊人,光是现场可见的金条就不下百根。然而,杨宇霆沉浸在这片觥筹交错的喜庆氛围中,全然没注意到张学良离席时阴沉的脸色。 杨宇霆的长处在于胆大、有见识且能力强,但他也有明显的短板——他更擅长策略谋划,却缺乏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的能力。虽然他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表现出色,但在实际的军事领导和指挥上并不出众,这也是为什么郭松龄能在奉军中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。 杨宇霆在辅佐张作霖的过程中,确实兢兢业业,帮助奉军建立了亚洲当时最先进的兵工厂——沈阳兵工厂,建设了能够对抗满铁线路的东北铁路。 奉军的陆海空军种齐备,成为了当时民国最强大的地方军阀之一。而且,杨宇霆凭借自己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经历,结交了许多日本官员和商人,用金钱拉拢并腐蚀了大量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军官、官员和商人,因而能第一时间掌握日本的动态和政策,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战略布局。这也使得张作霖时代,尽管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,却未能全面占领这片土地。 郭松龄是一位实干派军人,出身陆军大学,治军有方,务实且不追求华丽,但因性格刚愎和孤立,始终与杨宇霆有诸多冲突。郭松龄离开四川军队回到奉军后,张学良对他十分器重,赋予他军旅实权,而这一点引发了杨宇霆的强烈不满。杨宇霆认为,郭松龄的崛起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,于是不断阻挠郭的升迁。张学良曾坦言:“事事受杨阻碍”,杨宇霆自己也曾感叹:“纵然是你们张家的事,人家不答应也办不通。” 高风岐在杨宇霆身边处理公务,但他处事粗疏,经常得罪不少人。家中的差役们私下里称他为“二督办”。每当杨宇霆乘坐火车出门,火车经过大车站时,月台上总是聚集着一群前来欢迎的文武官员,而高风岐则负责握手寒暄。杨宇霆通常不下车,只是在车窗内对外示意,月台上的接待工作几乎都由高风岐一人负责,火车启程时,他还与迎送的官员继续交谈。杨宇霆有时候会在车尾上车,一手扶车一手向月台上的人们敬礼,等火车开动后才进入车厢。
1970年4月,毛主席到济南,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汇报工作,他说王效禹阻碍谭启龙
【1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