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苏联产量第二大底盘:仅次于T-34

柯柯基看武器 2024-07-01 14:00:37
1941年秋季以前,苏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连续性失利,几乎使苏联在战前积蓄的装甲力量损失殆尽。 更糟糕的是,此时无论是KV重型坦克还是T-34中型坦克,其产能均未达到理想状态,更不要说去填补苏德战场上巨大的装备缺口。 在最为艰难且关键的1942年,T-70轻型坦克的及时补位,极大地缓解了苏军的燃眉之急。在苏军新组建的各坦克旅中,T-70轻型坦克的编入,是对T-34中型坦克的有力补充。 进入1943年,IV号坦克与III号突击炮等中型战车逐渐成为德军装甲力量的主体,虎豹等重量级对手也纷纷登场。此时,T-70轻型坦克的性能已经难以满足战场需要,再加上T-34中型坦克的产能开始爆发式增长,T-70逐渐淡出一线。 不过,T-70虽然停产,但其生产线却并未因此而关闭,其成熟可靠的底盘被继续用于生产轻型自行火炮,SU-76就此诞生。 SU-76自行火炮投入使用后,很快就成为一款优秀的步兵支援武器,深受一线部队的欢迎。但由于该车的防护力较差(仅与德军的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相当),因此在开阔地带的生存力堪忧。 不过,采用了开放战斗舱室的SU-76自行火炮,在近战中拥有更佳的视野,能够及时发现威胁,再加上该车主要用于支援步兵,因此在作战时均能够得到伴随步兵的有效保护,其在战争后期的大小巷战当中,反而是如鱼得水。 此外,由于SU-76采用的是敞开式战斗室,其在面对铁拳式火箭筒时,生存力反而要高于全封闭式的坦克及自行火炮。开放式战斗舱被命中后,由于舱室开放,车内难以形成超压后效。 二战期间,以T-70轻型坦克底盘为基础,先后生产及衍生出来的(8000余辆)轻型坦克与(1.1万余辆)自行火炮,总数逼近2万大关,仅次于T-34中型坦克及其衍生车型,是苏联在二战期间产量位列第二位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。

0 阅读:1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