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“‘中气十足’的‘中’如何理解”
沧海居
2024-08-01 22:40:23
记得小时候,有一个情节特别深刻,某次姑爷趁墟赶集,碰到了一个很多年没见的退休老同事,一顿寒暄后,问起了另外一个退休老同事的近况,这个老师就说他还中气很足,现在刚七十岁,再活过十来二十年不成问题
在我们广东的老一辈人里,经常都会听到“中气”这个词,“气”,我们听得多,那“中气”又是一个什么气呢
《中庸》,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”,很多读书人都会拿这句话来解释“中”字,这就是典型的读死书。“谓之中”,是“叫做中”,不是“就是中”,这是完全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
上个月,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老琴友过来交流,说教了一大通后,朋友问了他一句,“什么是中?”,老先生说,“阴阳合,就是中”,他的这个解释,比“喜怒哀乐之未发”高明一些,但也还是不通透
也是几个月前,一个中医朋友说起一个他用惯的方子,胖的可以瘦下来,瘦的可以胖起来,这种似乎有点不在我们正常的思维逻辑范围之内,而这个胖瘦两边来回倒腾的,也正是这个“阴阳和合,谓之中”的状态,不执于一端,可以阴阳两面都跑得通,这就是“中”的境界,但这也恰恰只是“中”的表现,而不是“中”本身
为什么可以调和阴阳?因为“守中”,什么是“守中”?不失其本,就是“守中”,所以,“中”的那个“玄之又玄”的根,就在“不失其本”四个字上
当年四川的袁焕仙老居士提点后学,“只恐不作国王,岂愁作国王而无饭啖”,这里讲的,就是“务本”的这个观念。身体的“本”是什么?事业的“本”是什么?智慧的“本”是什么?一个人的“本”又是什么?找到这个本,把这个“本”守住,这样才会有“中”,才能左右逢源,才能把握到这个生机的源头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