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:养生宜“收”,为“冬藏”做准备。

尔容记笔记 2024-08-06 22:38:23
立秋,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。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。二十四节气有“三暑”(小暑、大暑、处暑),“三暑”中间还夹一个“立秋”节气,立秋之后才是处暑(末暑)。“三伏天”涉及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四个节气。从这一天开始,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,但是白天往往依然炎热,夜晚较为凉爽,早晚温差大。立秋分三候:一候凉风至、二候白露生、三候寒蝉鸣。 立秋意味着降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下降或减少。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。在自然界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,由“生、 长”开始向“收、藏”转变。人体与外界一致,此时也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期。根据《黄帝内经》所提出的养生原则,立秋起,养生宜养“收”。+ 《黄帝内经·脏气法时论篇》: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。立秋时节宜收不宜散,酸性收敛,辛味发散,故立秋起,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,如柠檬、乌梅、 柑橘、柚子等收敛肺气。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, 以防泻肺气。 立秋始,人体之气开始收敛,为“冬藏”做准备。 按摩、导引能放松身心,助气之收敛。 古代便有“立春灸气海,立秋灸关元”的说法。秋季主闭藏,立秋灸关元穴,实属当令。当然,立秋以后也并非只有艾灸关元穴,秋季肺气当令,平素有慢性肺系病的人群,此时艾灸肺俞、膏肓、大椎等穴,能理气、平喘。 从立秋至秋分间为长夏,与五行“土脏”——脾相对应。此节气余暑尚未消,降雨相对频繁,湿气仍重,脾喜燥恶湿,因此立秋后仍要注意健脾化湿,可艾灸中脘穴、足三里穴等以助脾运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在任何时节都应注意调护脾胃。

0 阅读: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