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甘岭战役中,一位美国将领看到这一幕:一个瞎眼的志愿军战士背着一个断腿的战友,正在向美军冲锋!美国将领感慨道:“这样的仗美军怎能打赢!” 1952年秋,朝鲜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,双方在三八线附近陷入了胶着对峙的状态。10月初,美军及其联合国军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,企图扭转战局。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朝鲜中部的上甘岭,这里地势险要,是志愿军重要的战略据点。 美军这次可谓是倾巢出动,出动兵力超过3万人,配属大炮300余门,坦克170多辆,飞机3000多架次。而守卫上甘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,兵力只有区区1.2万人左右,武器装备更是远远不及对手。从兵力和火力对比看,志愿军处于明显的劣势。 但志愿军将士有一样是美军所不及的,那就是为祖国、为人民利益而战的钢铁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。上级给守军下达了"守死阵地、毫不退让"的命令,全体将士表示"三八线上甘岭,今夜定要把敌朗",个个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 10月14日,美军发动了代号为"金化攻势"的大规模进攻,数百门大炮同时开火,飞机轮番轰炸。顷刻间,整个上甘岭被硝烟和尘土笼罩,志愿军阵地被炸得体无完肤。但英勇的志愿军将士没有被敌人的钢铁洪流所吓倒,他们猫着腰,找准时机,同敌人展开肉搏战。 双方围绕537.7高地和597.9高地展开了殊死争夺。这两个高地位于上甘岭的左右两侧,是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的前沿阵地,对保卫上甘岭至关重要。美军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,一次次向高地发起冲击,而志愿军将士则不顾个人安危,前赴后继,誓与阵地共存亡。 战斗异常惨烈,仅仅几天时间,伤亡人数就超过万人。志愿军由于补给线被切断,战士们不得不忍饥挨饿,以草根充饥,以尿水解渴。但他们始终没有被艰苦恶劣的条件所击倒,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,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。美军虽然伤亡惨重,但仗着武器装备精良,仍然锲而不舍地向阵地发起冲击。双方你来我往,战火纷飞,硝烟弥漫,整个战场堪称人间炼狱。 在这场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,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,志愿军战士王合良和薛志高的故事就是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一个。他们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29师奉命坚守上甘岭地区的阵地,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疯狂进攻。 战斗打响后,炮火如雨点般倾泻在志愿军的阵地上,山石树木被炸得粉碎,到处都是腾腾的烟尘和飞溅的岩屑。王合良和战友们顶着敌人铺天盖地的炮火冲上去,和敌人展开肉搏战。就在这时,一颗炮弹在王合良身旁炸开,他只觉得脸上一阵剧痛,左眼的眼球被炸了出来,鲜血顿时遮蔽了视线。 这已经是致命伤了,但王合良舍不得就这么离开战场。他强忍着剧痛,把眼球一把扯下来,然后用右眼继续搜寻敌人的身影。就在这时,身后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:"王合良,我在这儿!"王合良循声望去,原来是他的副班长薛志高。 薛志高刚才也中弹负伤,双腿被炸断,已经无法站立。他拼尽全力向王合良爬来,王合良连忙过去,用绷带为他包扎伤口止血。两个伤残的战士靠在一起,面对敌人步步逼近的危局,他们没有退缩,反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。 "副班长,咱们一个瞎了眼,一个断了腿,要不这样,我背你,你在我耳边指路,咱们合二为一,跟敌人拼了!"王合良说。薛志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:"好!咱们就合二为一,跟他们血战到底!" 于是,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,出现了一幕震撼人心的景象:一个双目失明的战士,背着一个双腿残废的战友,向敌人发起冲锋!薛志高在王合良耳边大声指挥:"右转30度,目标正前方50米处!"王合良听从指挥,端枪就射。 当子弹打光后,他们又拿起手榴弹向敌人阵地投掷。就这样,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,配合默契,浴血奋战,杀得敌人闻风丧胆。直到最后一颗手雷也打完了,薛志高知道他们再也坚持不住了。为了不连累王合良,他毅然推开王合良,拉开最后一颗手雷的引线,与围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。 王合良则因体力耗尽昏死过去,后被战友救下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志愿军革命战友间"生死相依,患难与共"的崇高情谊,谱写了惊天地、泣鬼神的英雄赞歌。王合良和薛志高都被追授"特等功",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向前的不朽丰碑。 王合良、薛志高的英雄事迹,只是志愿军将士在上甘岭战役中众多可歌可泣事迹的一个缩影。在这场战役中,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将士怀着必胜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,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、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。他们不怕牺牲、敢于担当,将生死置之度外,誓与阵地共存亡。 在残酷的战场上,志愿军将士即便负伤不起,也要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敌人开火;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口气,也要高呼"毛主席万岁",振奋士气。弹尽粮绝之际,他们吃树皮、草根充饥,以泥土裹伤,咬紧牙关坚持战斗。正是凭着这种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,志愿军将士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,守住了祖国的每一寸河山。
上甘岭战役中,一位美国将领看到这一幕:一个瞎眼的志愿军战士背着一个断腿的战友,正
熹然说历史
2025-02-15 23:11:12
0
阅读: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