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一南教授说:“多亏了当年陈伟文将军没有怂,果断还击,打沉了越南3艘军舰,才有了

运赛过去 2025-02-20 17:35:49

金一南教授说:“多亏了当年陈伟文将军没有怂,果断还击,打沉了越南3艘军舰,才有了如今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”。 83岁高龄的常胜将军陈伟文刚刚从监护病房里出来时,他写信给金一南,信中写道:“你这样肯三次海战,我死而无憾。”见面时,他送给金一南一幅字画,仅有两个字:“亮剑”。这幅字画至今挂在金一南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。金一南在多个演讲中提到过这幅字画和“3·14南沙海战”,这就是陈伟文亲自经历过的战斗,这也是他笔下所写的“亮剑”。 近年来,我国海域的局势持续紧张,钓鱼岛争端由日本一手挑起,局势愈加复杂,对中日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。“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,这句自古流传下来的教诲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中,成为了骨子里的刚强与血性。在涉及领土和主权的争议中,无论是中国政府、军队,还是全体中华儿女,都无法容忍任何退让。中国幅员辽阔,但每一寸土地,每一片领海都不容侵犯,无论风浪多么汹涌,中国人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坚定不移,勇敢地面对每一次挑战。 陈伟文的故事从1937年春天开始,那时广东台山的都斛镇白石村迎来了他的出生。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,是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子。母亲最初只是希望他能识几个字,至少能写自己的名字,这样便能节省学费来贴补家用。1956年,武汉大学生物系向他敞开了大门,正当他准备在这片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时,新中国的海军事业蓄势待发,号角般的召唤响彻大地。陈伟文在那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学术道路,转身投向了大连舰艇学院航海系。 在一次重要的军事研讨会上,金一南教授的一席话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。他提到,正是由于当年陈伟文将军的果断还击,击沉了越南三艘军舰,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拥有这片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。这番话让人们再次回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和平发展。 回望1988年初,南海局势日趋紧张。越南军队频繁在南沙群岛海域活动,对我国驻守力量构成严重威胁。当时的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仍处于越南非法占控之下,这种状况严重损害着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利益。 1988年3月14日,越南军队企图趁我方在赤瓜礁驻守人员较少之际,强行登陆占领该礁。接到前线告急信息后,陈伟文将军立即率领502舰艇火速驰援赤瓜礁。我方始终保持克制,多次通过无线电向越方发出警告,要求其立即停止侵犯行为,然而,越方反而采取更加挑衅的行动。 就在双方对峙之际,越方突然开火,打响了这场海战的第一枪。面对敌方的挑衅行为,陈伟文将军当机立断,下令展开反击作战。502舰凭借优异的机动性能,在海面上灵活调度,采取精准打击战术,重点瞄准越方军舰的关键部位。 这场海战的结果令人瞩目:我方成功击沉两艘越南军舰,另有一艘遭受重创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次行动,我方成功收复了此前被越南占领的9座岛屿。这场胜利不仅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,更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: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。 海战前一天,时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的刘喜中将军向陈伟文传达了高层的指示,要求他严格执行有关南沙斗争的政策。陈伟文将这一要求总结为“五不一赶”,即“不主动惹事、不首先开枪、不示弱、不吃亏、不丢面子;如果敌人强行占领我岛屿,务必强行将其赶走。” 对于陈伟文而言,“不主动惹事”显然不成问题;“不首先开枪”是上级命令,必须服从。然而,“不示弱、不吃亏、不丢面子”并没有具体措施,如何强行赶走敌人也没有明确办法。刚看到这些要求时,陈伟文感到有些不适应。事后,他回忆说:“我认为中央对南沙领土争端已有考虑和准备,但具体的准备还不够充分,很多措施跟不上。” 虽然中国在南沙海战中取得了胜利,但这场战斗也给国家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。作为指挥官,陈伟文本应得到破格晋升,但他没有继续留在一线,而是被安排退居二线,这使得他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。基于对他个人和学校整体事务的综合考虑,国家决定让他提前退休。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,陈伟文将军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军事学者。他撰写了《舰艇操纵》和《导弹护卫艇战斗条令》等重要著作,将一生的经验与智慧凝聚在其中,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财富。甚至,陈伟文的战法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教材,赢得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敬佩与尊重。 金一南将军一直非常推崇陈伟文,尽管由于当时的外交原因,这些事并未广泛宣传,但南沙海战的胜利为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奠定了基础,改变了当时中国海军在南沙没有驻军的局面,并将我国的海疆向南延伸了近500公里。 2019年,陈伟文作为海军少将出席了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大会,作为六战六捷的海军英雄,他获得了个人荣誉勋章和荣誉证书。正如金一南所说:“当年陈伟文将军占领的高地,今天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南海航行权的重要支柱,陈伟文的战绩必将载入史册。”陈伟文将军的事迹被收录进了金一南将军的著作《为什么是中国》之中。

0 阅读:0
运赛过去

运赛过去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