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,新华社记者朱玉采访袁隆平:“您是研究粮食的,有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?”袁隆平答道:“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,每个人吃饭都定了量,总是吃不饱,刚刚吃完饭,肚子又饿了,一天到晚就想吃饭。有时候用糠来替代,越吃越饿。我那时候在农村实习,根本吃不饱,双脚松软无力。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,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。” 2011年1月,在纽约时报广场,这个被誉为“世界十字路口”的地方,六块大型电子屏幕同步播放着一条中国形象宣传片。视频中的第六秒,袁隆平出现在画面里,耳朵尖尖,神情凝重,穿着格子衬衫,身后是金黄的稻穗。他与其他中国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一同出现在视频中。 袁隆平曾向媒体坦言,他并不擅长领导工作。他认为人事关系复杂,管理工作不像植物研究那么简单。他曾表示:“人有很多复杂的事情,我不懂管理,这是我的遗憾。”他更倾向于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,这在他的学生时代便有所体现。当时,他的老师曾给过他一个评价:“爱好自由,特长散漫”,这也是他一直认可的自我描述。 袁隆平的住所与工作地点仅相隔百米,每天他只需要步行几分钟便可到达工作地点,这使得他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专注于水稻的研究工作。尽管他频繁地前往全国各地的实验田进行调研,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水稻研究中心默默钻研,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沉浸在研究带来的快乐之中。 作为无党派人士,袁隆平并无意参政,也没有心思参与任何学术圈的活动。他的时间极为宝贵,但依然无法避免外界的各种打扰。当有各方人士找到他时,他尽量避开,若无法逃脱,他通常会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回应。他常常自嘲地说:“人怕出名猪怕壮,做名人一点都不好玩。” 2007年,新华社记者朱玉采访袁隆平:“您是研究粮食的,有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?”袁隆平答道:“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,每个人吃饭都定了量,总是吃不饱,刚刚吃完饭,肚子又饿了,一天到晚就想吃饭。有时候用糠来替代,越吃越饿。我那时候在农村实习,根本吃不饱,双脚松软无力。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,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。” 时过境迁,今天的中国早已告别了温饱问题。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,粮食安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话题。然而,就在这看似岁月静好的表象之下,一股否定历史的暗流却在互联网上悄然涌动。一些年轻的网民开始质疑过去的饥荒历史,他们的理由却显得异常简单:因为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没有经历过。 这种观点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争议。有人说:"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,但这不意味着过去的苦难就不曾存在。"也有人反驳:"既然没有亲身经历,凭什么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?" 面对这样的争议,许多亲历者的证言显得尤为珍贵。作为跨越几个时代的见证者,袁隆平的回忆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,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集体记忆。他的经历,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写照。 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即便面对这样真实的历史见证,仍然有人选择视而不见。在某些网络平台上,甚至出现了对历史事实恶意篡改的言论。 在当前粮食看似充足的时代,"高产高产再高产"这一口号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,尤其是在民间,普遍认为粮食的产量与口感很难兼得。袁隆平的超级稻项目曾遭遇过这样的质疑:口感差、难吃。然而,袁隆平对此并不认同。他坚信超级杂交稻不仅能实现高产,品质也同样优良。他曾公开邀请专家品尝,展示其稻米的口感,表示有信心向大众证明其稻米的美味。 2011年,邓启云研发的“Y两优2号”成为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代表品种之一。在一次重要的参观活动中,袁隆平为展示稻米的品质,亲自联系邓启云,要求第二天煮饭招待访问团成员。邓启云为此连夜准备,煮了四锅米饭,结果全都被访问团吃得一干二净。从那以后,邓启云连续一年时间为访问团烹煮稻米,并且还将几千斤稻谷和200包大米送到了袁隆平办公室。 2018年,袁隆平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,他住进了海南的医院。此时,曹小平关了半个月的店门,专程去海南看望他。由于无法直接进入医院,曹小平只能在袁隆平住处等待。某天早晨,曹小平在院子里晒太阳时,看到车子驶入,便急忙进入屋里。袁隆平见到她,显得非常兴奋,并用手指着自己头发说道:“刷油!刷油!” 在袁隆平的一生中,简朴和节约贯穿始终。2001年,他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。仪式上,他因未带领带而去街上购买,同行的人推荐他买一条名牌领带,但袁隆平发现100港元可以买六条普通领带,于是高兴地购买了它们。 每逢重要时刻,比如2019年去北京领取共和国勋章,或者2020年八月迎接自己90岁生日前夕,他都会特地去理发。他常穿着蓝白格纹衬衣,配上黑色西裤。理发后,他还会询问自己是否变胖了,每次曹小平都会回应他“胖了,胖了好些”。即使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晚年,袁隆平也常以英语夸奖自己,甚至会翻译给曹小平听,“我又帅了,我年轻十岁了。”
2007年,新华社记者朱玉采访袁隆平:“您是研究粮食的,有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?
运赛过去
2025-02-20 19:37:51
0
阅读:0